海南世纪云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咨询热线:400-822-8458 客户服务:0898-32183600

互联网金融:鼓励创新与完善监管的[NextPage]平衡

发表于:2014-03-17 00:00:00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人气:7480

2014年3月5日,“互联网金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报告中提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已成为传统金融的强有力补充。阿里巴巴的余额宝,腾讯的微信支付,雨后春笋般的P2P网络贷款,以及阿里与腾讯入选首批民营银行试点,都预示着互联网颠覆金融格局的可能。

同时,社会各界也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大讨论。在两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和潘功胜均肯定了互联网金融的积极作用,并表示未来将完善监管政策。而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却认为,互联网金融实际是在打金融监管的擦边球,与银行不处于公平竞争状态。

那么,游走在传统金融边缘的互联网金融是否正沿着“健康”的态势发展?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是否是趴在银行身上的“吸血鬼”?面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巨大挑战,传统金融机构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下一步应当如何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为回答以上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学术顾问、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屠光绍,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唐宁,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特邀专家、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成员、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以及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首席战略官舒明,是为北京圆桌第404期,以飨读者。

(熊静)

互联网金融兴起的缘由与发展态势

《21世纪》: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的背后蕴含着什么原因?目前互联网金融是否是一种“健康发展”的态势?

屠光绍:互联网金融为什么可以得到发展?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原因。

首先,互联网金融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整个经济——包括产业、消费者等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形态不断演进,消费者对金融的诉求不断提高,已有金融体系不能满足我们日益增长的、不断变化的、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因此有了互联网金融产生的空间。

第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源于技术的进步。需求的变化能否满足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平台是几个环节相联通的。我将其总结为“大云平移”:即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移动智能终端。这些技术是互联网金融存在的根本条件。

第三,创新。在互联网的需求、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谁来实现互联网金融服务?这就是企业家的创新——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动力和创新的理念。除了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也包括管理部门的创新、政府的创新。对政府来讲创新是什么?就是容忍,即给予互联网金融空间,支持它发展,这也是对过去政府行为的创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创新也包括社会各方面的理解、支持,这是一种共同创新的结果。当然,核心是企业家的创新。

唐宁:中国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信用环境方面较落后,在传统金融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欠一些课要补。但互联网金融通过大数据,通过移动互联网,能给我们的追赶过程加速,所以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弯道超车,我觉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别人五十年达到的水准,我们能不能利用高科技大幅提速?但是我也觉得饭得一口一口吃,只不过吃得比过去快了一些,或者每口饭里面的养分更多一些,还得经历过去那样一个成长的过程。另外无论是第三方支付,还是网络理财,或是P2P,都在过去对这个行业的发展有所促进,我们需要思考怎么把互联网金融跟智慧监管结合起来,做好发展与规范的关系。整体上我们认为互联网金融还是在往健康发展的轨道上走,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舒明: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并不是对立的关系。互联网金融的使命,是让金融更好地服务客户、服务实体经济。我们更愿意将互联网对金融业的影响定义为赋能而非颠覆,大家共同努力,会让金融业更有效率、更加普惠。

[NextPage]

至于目前互联网金融是不是处于“健康发展”的态势,我想是不是可以有这样的标准:是否可以控制金融风险,是否激发金融体系的活力,是否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是否创造社会价值。对于一个业务,一个企业,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它就在“健康发展”。如果互联网金融行业中多数业务、多数公司都符合这样的标准,这个行业就会健康发展。

鲁政委:对于互联网金融是否是一种“健康发展”的态势,客观来说,需要一分为二地来看。

互联网金融有三方面显著的“鲶鱼效应”。一是培育客户通过网上消费金融服务的习惯,特别是启蒙了“屌丝”们的理财意识;二是激发金融机构反思如何更多利用新技术手段,进一步改善对客户的金融服务;三是让监管者对现有监管政策深刻反思,现有政策哪些并非必要可以简化甚至取消?哪些在互联网技术大行其道之时,可能出现新的风险点,必须及时跟上堵漏?而其现在仍处无人监管的“三角地带”,则彰显了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市场化已对我国现有按主体分业监管的监管体制提出了严肃挑战,亟须专项按功能(或者说业务)分业监管的模式,才能适应未来的形势发展变化。

在现实的运作中,互联网金融还出现了一些需要纠正的不规范操作。第一个问题是宣传不规范,具有误导性。只披露收益率有多高,却不揭示风险有多大。即使揭示了风险,也没有在显著的位置上显示出来,使得投资者误以为这种理财产品没有亏损的可能性。

第二个问题是运作。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运作过程中,采取了带有“资金池色彩”的运作模式。这种运作模式本质上就是不分投资者和债务人资金的投资方式,规范的理财产品已经全面禁止这种运作模式。

第三个问题是理论层面上的问题。从理论上来讲,当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规模很大时,就会带来流动性风险。

林采宜:互联网金融的土壤是互联网带来的人们沟通方式、交易方式、获取信息的方式乃至于思维方式的变化。而在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奇异发展速度跟我国目前的金融管制有一定联系,存款利率管制导致余额宝等货币基金像变形金刚一样超常规发展,民间信贷渠道不足导致众酬、宜信等第三方平台的迅速成长。目前的互联网金融呈现一种畸形的发展态势,离正常监管环境下的有序发展存在差距。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是颠覆还是改善?

《21世纪》:互联网金融或将带来传统金融业格局的大洗牌,作为传统金融机构,目前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以抢占金融行业制高点?

鲁政委:传统金融机构做什么,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反应,也取决于监管空间。而在缺少“鲶鱼”的时候,单靠传统金融机构自身,可能很难打开监管空间,因此对银行来说,这些互联网金融企业给监管者带来的“鲶鱼效应”未必都是负面影响,而是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银行的活力和发展空间。显然,银行拥有最大量可利用的数据,也是较早引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企业之一。且美国的事实已经证明:互联网金融企业不足以成为银行巨大的竞争威胁。

更何况面对危机,很多国内银行业很快启动了转型,张开双臂拥抱新技术的浪潮。比如,有的银行用大数据技术来提高零售的精度;再比如,有的银行开始以互联网金融手段发行信用卡;又比如,有银行已经开始成立自己的互联网金融部门或公司;还比如,一些银行直接和现有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对于传统的银行来说,这样的外来刺激,反而对自身发展是一件好事。这种积极的应对,反倒预示其未来更不可能被颠覆。

林采宜:从工商银行的天天益到平安银行的平安盈,从兴业银行的现金宝到浦发银行的添天盈,商业银行纷纷推出类似于货币基金的理财产品,应对余额宝、理财通等互联网货币基金,此外,中信银行和支付宝、微信合作发行网络信用卡也是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个措施。

《21世纪》:互联网金融是否给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提高了融资成本?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金融为实体经济提供良好的服务?

林采宜: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但实体的融资成本和银行的融资成本没有直接关系。实体的融资成本通常取决于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和自身的风险情况,银行是根据企业的风险和自身的头寸情况来给企业贷款定价的。互联网金融的存在客观上进一步推动了利率市场化,对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一定冲击。互联网平台既可以是集资平台,也可以是融资平台,好的项目、好的企业可以通过众筹等互联网融资模式拓展自己的融资渠道。

鲁政委:我们应当分短期和长期来看待这个问题。从短期来讲,由于资金成本上升,肯定会导致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有所上升,但是资金成本和融资成本上升的幅度不一定相等,毕竟竞争在加剧,可能资金成本会比融资成本上升得更多,由此银行的利润在竞争中会被压缩。

但一旦这个过程结束之后,长期来看就不一定是提高融资成本。我赞同周小川行长说的,资金成本应由资金的供需来决定。如果实体经济用不起如此昂贵的资金,那么一部分企业将退出这个市场,需求减少将带来利率的下浮。

舒明:互联网特有的高效信息聚合、信息匹配的特性,对于资本价格透明会有很大帮助。从这个角度讲,互联网金融在中长期能够让资本提供方和资本供应方更有效率地形成匹配,提高市场效率。

只要互联网金融本身是健康发展的,肯定可以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比如,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促进了网络零售发展,而麦肯锡咨询公司2013年的一份报告显示,近40%的网络零售额为新增消费。这个比例在三、四线城市更高,接近60%。这就是说,网络零售发展增加了社会消费,这也会增加社会就业。根据中国就业促进会2014年2月发布的报告,全国仅网络创业带动的直接就业规模接近1000万。此外,支付宝钱包(即手机支付宝)在农村地区已经超过1000万用户。互联网金融“上山下乡”,让广大农民享受到他们需要的

文章整理: 世纪云图  https://www.yuntop.cc/

以上信息与文章正文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您要转载本文章,请保留以上信息,谢谢!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份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谢谢!

特别注意:本站部份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微信
网站建设
软件业务
网络营销
400电话